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深度報道  > 正文

巍峨的豐碑
——抗戰英雄群體人物事跡

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9-03 08:59

在中華民族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歲月里,無數英雄兒女挺身而出,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趙登禹、姜玉貞、李必藩、黃啟東、朱程、袁復榮等人,是菏澤籍或在菏澤工作、戰斗過的抗戰英烈;冀魯豫支隊、蘇魯豫支隊等,則是誕生于冀魯豫平原的抗日武裝力量。他們的事跡,如同一座座巍峨的豐碑,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激勵著我們不斷奮勇前行。

1 趙登禹、姜玉貞與菏澤兒女的抗戰壯歌

抗日名將趙登禹、姜玉貞,是菏澤人民永遠的驕傲。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在《在紀念孫總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將士大會上的演說詞》中莊嚴說道:“我們真誠地追悼這些死者,表示永遠紀念他們。從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饒國華、劉家棋、姜玉貞……諸將領到每一個戰士,無不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范。”他們為守衛疆土、捍衛民族尊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熱血男兒以身許國的錚錚誓言,其英雄事跡至今仍在中華大地傳頌。

“大刀將軍”趙登禹:御寇守土 浩氣長存

趙登禹,1898年5月16日出生在菏澤市牡丹區趙樓村。他少年喪父,從小聰穎過人,性格倔強,膽大機智,后拜師習得一身好武藝,時常做一些扶困濟貧的好事。1914年,年僅16歲的趙登禹懷著以身報國的信念,投身馮玉祥部,從此戎馬一生。1918年,趙登禹隨馮玉祥駐防常德期間,曾揮拳打死一只雖中彈但未傷及要害的猛虎,被譽為“打虎英雄”。因作戰驍勇、屢建奇功,一路晉升至師長,后任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九旅旅長。

1933年3月9日,日軍調集重兵,向長城喜峰口中國駐軍發起猛攻。趙登禹被委任為喜峰口方面作戰軍前敵總指揮,率主力部隊與日軍夾山為陣。趙登禹沉著鎮靜,巧計誘敵:首先命士兵悄悄離開戰壕,伏臥各峰巒幽僻之處,避敵轟炸,后待敵炮火暫停之時,悄然返回戰壕,在日軍離戰壕數十步時,從煙火中一躍而出,與敵軍血肉相搏。戰斗中,趙登禹左腿負傷依然率眾奮戰,日軍寸土未得,反被消滅大半。11日夜,趙登禹裹傷拄杖,率隊潛行,攀懸崖、越峭壁,繞至敵后夜襲日軍,把宿營之敵砍殺殆盡,得大炮18門和大量裝甲車及槍械,焚毀了敵人大批輜重。日軍從此再也不敢向喜峰口發起進攻,抗日虎將趙登禹的名字被廣為傳頌。不久,一○九旅奉命擴編為一三二師,趙登禹晉升為該師師長。1935年,該師移駐北平郊區的南苑。

1936年夏,已晉升為陸軍中將的趙登禹回到闊別20余年的故鄉,對趙樓的鄉親挨門逐戶進行走訪,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他來到母校看望老師,對學生作了慷慨激昂的講演,告誡學生要奮發讀書,將來做一名保國衛民的英雄,并留下錢給每個學生做了一身新衣服,資助每人1元錢作為書籍費。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7月26日,日軍增兵十萬,對北平、天津實行包圍,二十九軍各部奮起抵抗。趙登禹奉命去南苑統一指揮作戰。28日拂曉,趙登禹一手緊握駁殼槍,一手揮舞大刀,率部將日軍驅退500余米。南苑一帶是平原,無險可守。在日軍飛機與大炮狂轟濫炸下,守軍傷亡慘重,趙登禹亦多處受傷,但始終斗志昂揚。戰斗中,得知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在大紅門以身殉國后,趙登禹指揮部隊奉命向大紅門集結反擊。日軍以密集的火力封鎖了道路,當趙登禹親率一排士兵沖殺到距大紅門不遠的黃亭子時,不幸身中數彈。臨終時囑咐傳令兵轉告母親:“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趙登禹將軍壯烈殉國,時年39歲。

佟麟閣、趙登禹兩位將軍壯烈殉國的消息傳出,全國軍民同聲哀悼。國民政府于7月31日發布褒恤令,追贈佟趙兩位將軍為上將,生平事跡載入史冊,以彰忠烈。抗戰勝利后,為紀念趙登禹,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北京市的兩條道路(趙登禹路、趙登禹大街)。1952年6月11日,毛主席親筆簽署第八十號《烈屬證書》頒予其親屬。

“鐵血旅長”姜玉貞:原平十日  魂守山河

姜玉貞,1894年出生于菏澤城東辛集村的一個貧苦家庭,其父早逝,家境艱難,從小就養成了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1913年,姜玉貞在陜西招兵站報名參軍。他在部隊吃苦耐勞,勤奮好學,作戰勇敢,深得士兵的愛戴,逐步晉升為六十六軍六十五師一九六旅旅長。

七七事變后,姜玉貞辭別老母幼子,毅然奔赴抗日戰場。1937年9月上旬,姜玉貞率領的一九六旅5000余名官兵奉命去原平死守7天。姜玉貞表示:“如若達不到任務,誓與原平同殉”。

10月1日,日軍重兵包圍原平。姜玉貞率部在城外英勇抗擊。他白天指揮部隊與敵廝殺,夜晚巡視戰地,鼓勵官兵殺敵報國,并親率小股部隊在夜間偷襲敵人。在敵我兵力和武器裝備極其懸殊的情況下,姜玉貞率全旅官兵浴血奮戰,所部遭重大傷亡,終于守滿7天。正當姜玉貞計劃準備撤退時,又接到“繼續死守原平3天”的命令。這時,一九六旅已傷亡過半,彈藥也所剩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姜玉貞表示堅決執行命令,誓與原平共存亡!姜玉貞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大大鼓舞了官兵士氣,大家下定決心繼續死守原平。

10月8日,日軍調集飛機、大炮向原平城內猛烈轟炸,原平城南門被突破,日軍攻入城內。姜玉貞率領官兵與日軍展開激烈巷戰,以血肉之軀頑強捍衛陣地,一直堅持戰斗到10日深夜,光榮完成了守城任務。幸存的官兵大部分已從東北角城墻撤出原平鎮。為掩護官兵們撤退,姜玉貞率排長黃洪友等斷后阻擊。撤退中,姜玉貞被一枚炮彈擊中左腿,傷勢嚴重,無法行走。為保護士兵的生命,姜玉貞堅決命令他們將自己放下先走,終因流血過多,昏迷過去。成群結隊的日軍追了上來,用刺刀將他殘忍殺害,姜玉貞壯烈殉國,時年43歲。

原平之戰,姜玉貞率領一九六旅血戰沙場,殲敵千名,全旅數千將士為國捐軀。一九六旅堅守原平十日,阻滯日軍南下,使中國軍隊贏得了充裕的時間在忻口從容布防,從而取得了忻口會戰殲敵2萬余人的輝煌戰績。姜玉貞犧牲后,國民政府授予一九六旅榮譽稱號,并追贈其為陸軍中將。1979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姜玉貞為革命烈士;2014年,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2 湘籍將領李必蕃、黃啟東血灑菏澤

抗日戰爭時期,為阻止日軍進犯菏澤,兩位湖南籍國民黨將領李必蕃、黃啟東率部英勇抵抗,最終將熱血與生命奉獻于這片土地。他們的英雄壯舉,值得后人永遠銘記。

1938年4月,日軍在臺兒莊戰役受挫后,調集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30萬兵力,兵分5路南北夾擊徐州,企圖圍殲中國軍隊主力。北路日軍分為3路,其右路軍土肥原賢二的第十四師團,企圖由黃河北岸渡河,經鄆城、菏澤南下,切斷隴海鐵路,從徐州西部完成對中國軍隊的包圍,以策應徐州會戰。此時,國民黨二十三師師長李必蕃與參謀長黃啟東率部駐防菏澤,于黃河南岸布防,竭力阻滯日軍南進。

菏澤作為魯西南重鎮,北控黃河、南蔽隴海,一旦失守,將成為日軍南進徐州的通道。當時曹縣是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駐地,菏澤則是山東軍隊軍需品集散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然而,當時十三師部分團營連長被抽調到武漢受訓,削弱了部隊戰斗力。李必蕃在黃啟東協助下,竭心盡智,作了緊急部署,師部遷到位于鄆、菏交通要道上的黃姑庵(今黃安鎮)。當時六十八旅駐守鄆城以北防線,六十七旅駐守菏澤西北防線。沿黃河南岸西起鄄城臨濮集、引馬集,東至鄆城的肖皮口一線布防,作為菏澤前沿屏障。全軍防線長達60余公里,兵力捉襟見肘。李、黃兩將軍晝夜巡查,嘔心瀝血,激勵官兵嚴守陣地。

1938年5月初,為掩護主力渡黃河,土肥原賢二派遣酒井旅團由新鄉轉赴濟寧。5月9日,該部由濟寧向鄆城發起強攻。鄆城守將六十八旅旅長李岳霖稍戰即潰,唯團長劉冠雄率兵與日軍英勇作戰,傷亡慘重。11日下午,鄆城被日軍攻陷。因敵我兵力及裝備懸殊,李必蕃、黃啟東率部數次反攻鄆城未成功。二十三師傷亡重大,只得退守菏澤整補待援,繼續阻敵。12日零時,土肥原賢二師團主力一部在酒井旅團的掩護和空軍配合下,由濮城強渡黃河,攻破鄄城西之董口防線,繼而攻陷鄄城。

鄆、鄄兩城相繼失守,菏澤形勢危急。李必蕃將師部遷于省立六中(今菏澤一中老校區)院內,重新部署防務:兩個旅分置菏澤左右兩翼,主力置于城西北大丁莊、卜崮堆、吳胡同及城外李莊村,構筑掩體,挖掘戰壕;另以少數兵力及縣長劉承厚所率地方武裝,于城內要道設下路障,臨街墻壁開鑿槍眼,城門均用土麻袋堵塞,并毀去城墻4門吊橋。全師官兵誓與菏澤共存亡。

5月13日,日軍主力2.8萬余人,包括步兵、騎兵、炮兵(三個大炮團,一個重炮團)、化學部隊和摩托車隊全部渡河南下,直撲菏澤。李必蕃、黃啟東親赴菏澤城西北防線指揮作戰。日軍先頭部隊受到大丁莊、卜崮堆、吳胡同守軍的頑強阻擊。至傍晚,日軍以坦克開道,飛機掃射,向大丁莊守軍猛撲。守軍與民眾英勇阻擊,日軍進攻受挫。戰至夜半,少股敵軍沖進村里,守軍與敵肉搏,迫使敵軍三進三出,打死日軍100余人。日軍正面攻擊未成,轉而進攻村南守軍兵力薄弱處,二十三師將士300余人犧牲。日軍攻破防線,占領了大丁莊。二十三師余部被迫撤至菏澤城內。

14日,日軍將菏澤城包圍并發起猛攻。李必蕃、黃啟東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第二十三師以善守著稱,他們抱定與菏澤城共存亡之決心,臨危不懼,迅速變更戰術,分兵阻擊,在槍林彈雨中死守陣地,打退了日軍的一次又一次進攻。然而,日軍飛機狂轟濫炸,以重炮轟破北城的頭道城門,日軍蜂擁而進。危急關門,李必蕃、黃啟東一起率部出戰迎敵,于城門下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兩位將軍負傷后,繼續與敵廝殺,終于把敵軍逐出城門外。隨后,李必蕃、黃啟東緊急召開軍官會議,他們慷慨陳詞,重申死守菏澤、與曹州城共存亡的決心。李必蕃置個人安危不顧,親自上陣指揮。黃啟東率領工兵營和特務連獨當一面。日軍火力越來越猛烈,戰士們整連整排倒下,成千成百的戰士消失在炮火中。這時,狡猾的日軍另取攻城目標,用迫擊炮轟塌城西北角,大批日軍攻入城內。二十三師官兵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菏澤城內尸橫遍街,血流殷地。下午2時許,天突降大雨,守城官兵孤立無援,傷亡殆盡。

黃啟東見城池不保,滿懷悲憤,親率部下沖鋒,頭部中彈,仍喚衛士背著他指揮戰斗。野戰醫院院長李少甫勸他上擔架,他堅決拒絕,顫抖著說:“何以對國家?何以對民族?寧作戰死鬼,不作亡國奴!”毅然跳入護城河中,壯烈殉國。李必蕃身負重傷,率師部最后一連及副官將南大門炸開一個豁口,浴血拼殺,突出重圍,撤至城外。出城后,李必蕃中彈的腹部經雨淋傷勢加重。傍晚退至距菏澤城南5公里的王莊村時,所集官兵連傷員在內不足500人。此時,鄆城、菏澤被敵占領,二十三師已不復存在,李必蕃痛心疾首,深感愧對國人。他掏出軍用地圖,在空白處奮筆疾書21個字:“誤國之罪,雖死猶輕,愿我同胞,努力殺敵!李必蕃遺言”。隨后,他靜靜地躺在木板上,舉槍自盡,慷慨殉國。5月15日凌晨,菏澤淪陷。日軍入城后,犯下了累累罪行,菏澤人民遭受慘重災難。

李必蕃、黃啟東將軍的犧牲,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1938年5月29日,武漢各界為李必蕃、黃啟東舉行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代表吳玉章、羅炳輝等參加了追悼會,并送上花圈。中共中央在武漢的機關報《新華日報》連續報道了李必蕃殉國經過及其抗戰以來的英勇事跡,將他譽為“民族之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李必蕃、黃啟東為革命烈士,二人分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寧作戰死鬼,不作亡國奴!”“愿我同胞,努力殺敵!”李必蕃、黃啟東烈士的吶喊,至今響徹菏澤大地,激勵菏澤人民不忘國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不息。

3 八路軍冀魯豫支隊的成立與發展

1939年初與1940年初,八路軍冀魯豫支隊和第二縱隊先后組建,這兩支部隊是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斗爭”的方針指引下,以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支能征善戰的主力部隊。在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直接指揮下,這支部隊轉戰于太行山區、冀魯豫邊區,出入平漢路兩側、隴海路南北,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猖狂進攻,為創建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保衛晉東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40年6月,第二縱隊主力挺進華中增援新四軍,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開創抗日戰爭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入敵后開展抗日斗爭

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1937年8月改編后,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4月,毛澤東主席發出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發展游擊戰爭的指示,一一五師三四四旅的一部與一二九師主力部隊,接受了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發展的任務。七、八月間,三四四旅在朱德總司令的親自指導下,于高平西南的端氏鎮學習整訓,在戰略思想和戰術指揮上,實現了從抗戰初期側重于打運動戰、陣地戰向打游擊戰為主的根本轉變。端氏鎮會議后,該旅即以團、營為單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在三四四旅和直南、魯西南地方黨的直接領導下,發動群眾、武裝軍民、打擊敵人,冀魯豫邊區的抗日武裝斗爭蓬勃發展。1939年初,冀魯豫邊區抗日武裝已達萬余人,作為我黨我軍重要戰略區域的冀魯豫根據地由此逐步發展壯大。

冀魯豫支隊的正式組建

為統一指揮與擴大邊區抗日武裝,1939年2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代旅長楊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奉命率部分機關干部及工兵連、炮兵排百余人,從晉東南高平出發,穿越平漢鐵路封鎖線,于春節(2月20日)期間進駐濮陽、內黃、滑縣交界的沙區,與冀魯豫游擊部隊會師。接著,召集獨立團、特務團、二支隊等部領導同志研究,決定合編組成冀魯豫支隊。

3月9日,冀魯豫支隊正式成立。楊得志任司令員,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支隊初建時三個大隊,后擴編為五個大隊及特務營。支隊貫徹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結合冀魯豫邊區具體情況,確定了以豫北為依托,堅持游擊、開辟魯西南、建立抗日根據地的行動方針。成立時,全支隊4000余人,不久發展到7000余人。至此,冀魯豫邊區結束了各游擊部隊分散活動的局面,進入抗日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新階段。

在斗爭中歷練成為主力兵團

冀魯豫支隊成立后,按既定方針,集中主力于菏澤、曹縣、考城一帶,艱苦開辟魯西南根據地。先后開展爭取國民黨曹縣縣長王貫一、活捉漢奸惡霸地主高圣君(外號“高二窮種”)、襲擊民權縣城北王橋鎮偽軍據點(全殲偽軍馬鳳樂部200余人)、進攻曹縣縣黨部所在地青堌集全殲地主武裝等行動,迅速打開菏澤、定陶、曹縣、民權、考城、東明、長垣七縣邊界地區的局面。

為擴大影響,冀魯豫支隊于4月下旬集中第一、二、三大隊兵力,由曹縣東南出發,遠程奔襲日偽軍重要據點金鄉縣城,斃傷日偽軍150余人,俘虜偽軍100余人,繳步槍百余支。隨后,在金鄉周圍白浮圖等地連續挫敗日偽反撲,在曹縣苗堤圈斃傷、俘虜日偽軍200余人,日軍駐曹縣司令河野僅率30余人逃回縣城,沉重打擊了日寇囂張氣焰。至1939年底,冀魯豫支隊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粉碎日寇的連續“圍攻”“掃蕩”,作戰達百余次,斃傷日偽軍1400人,俘虜偽軍560余人;繳獲山炮、迫擊炮10門,輕重機槍37挺,各種槍1900余支。部隊在戰斗發展壯大,成為冀魯豫平原上一支堅強的主力兵團。

八路軍第二縱隊的整編與南下征程

在抗日戰爭進入新階段、妥協投降危險日益嚴重的形勢下,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政治路線,鞏固和擴大我軍力量,成為華北全黨與八路軍的重要任務。1940年2月,根據十八集團軍總部的指示,第二縱隊在晉東南成立,原三四四旅旅部升格為縱隊部。縱隊司令員由十八集團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兼任,黃克誠任政治委員,副司令員楊得志,下轄四個旅,一個教導營。其中,冀魯豫支隊第一、二、三大隊編成新編第二旅,趙(基梅)譚(輔仁)支隊和冀魯豫獨立大隊、豫北大隊合編成新編第三旅。

3月31日,毛主席致電十八集團軍總部,分析了日軍“確占華北”的方針與國民黨“欲把我軍封鎖在敵后”之戰略企圖,指出“華中是國共必爭之地”,“目前是我們部隊南移的最好時機”,并指示“黃克誠縱隊(第二縱隊)及彭、朱支隊(蘇魯豫支隊)應立即轉往華中”。接到指示后,黃克誠率領二縱隊機關、三四四旅及教導營等直屬部隊,于4月末進入濮陽。在冀魯豫,第二縱隊各部完成了組編。不久,又奉命成立冀魯豫軍區。由第二縱隊兼冀魯豫軍區,二縱政委黃克誠兼任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部隊包括新二旅、新三旅、三四四旅和民軍四團,冀南趙(承金)譚(冠三)支隊暫歸軍區指揮。

反頑作戰與南下豫皖蘇

在第二縱隊組編之際,頑軍石友三等部倚靠隴海路,在日軍的掩護和蔣介石的縱容下,繼續與我軍為敵,在菏澤、曹縣、定陶、東明、考城、巨野、成武、單縣八縣實行“清剿”,進攻我游擊隊,捕捉我黨政人員及抗日家屬,并集結主力于東明、菏澤一線,切斷直南與魯西南根據地的聯系。為恢復魯西南根據地,準備南下華中,5月15日,第二縱隊以三個旅的兵力再次發起討頑戰役,共殲頑敵2000余人,俘敵500余人。根據集總命令,三四四旅主力迅速進至永城、渦陽、亳縣地區,與新四軍六支隊彭雪楓部會合。

6月中旬,黃克誠、韓振紀率二縱隊精干指揮機構、新二旅五團、六八八團及教導營從濮陽一帶南進,跳出敵人“五·五大掃蕩”合圍,經濮縣、鄆城、巨野、金鄉、碭山等地,于6月末到達豫皖蘇邊區腹地。三四四旅、新二旅(欠四團)與六支隊會合后,即奉集總命令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7月中下旬,因蘇皖地區反頑斗爭的需要,黃克誠率新二旅(五、六團)和三四四旅六八七團進軍皖東北。8月中旬與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新四軍六支隊四總隊等部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執行開辟蘇北的戰略任務。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該部又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在此后的五年抗戰歲月里,轉戰淮河南北,馳騁蘇北大地,創建淮海、鹽阜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克誠率二縱隊主力南下后,新三旅和新二旅四團留在冀魯豫。在此后一段時間內,第二縱隊番號依然保留。楊得志任二縱隊司令員兼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崔田民任政治委員。部隊包括民軍一旅(由民軍四團擴編而成,編制不足),新三旅、四團及冀中南下支隊(趙承金、譚冠三支隊)。從1940年6月至1941年上半年,冀魯豫邊區處于最艱苦的時期。在日寇“五·五”“四·一二”等大規模“掃蕩”中,部隊浴血奮戰,經受了嚴峻的考驗。1941年6月,冀魯豫軍區與魯西軍區合并為新的冀魯豫軍區,不久取消第二縱隊番號,統屬冀魯豫軍區指揮。

4 一一五師主力東進魯西

1938年12月,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一一五師組成東進支隊,由代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率師直部隊和六八六團共5000余人挺進山東,創建魯西根據地。3月2日,部隊到達鄆城軒樓、狀元張樓一帶。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開始“掃蕩”我后方,津浦路以西的山東西部是日寇“掃蕩”的地區之一。在運西地區(指京杭運河以西,以鄆城為中心的鄄城、巨野、菏澤北部、嘉祥、濮縣南部、汶上西部、東平南部、壽張南部地區)除鄆城、壽張被日軍侵占外,其他各縣尚無日偽軍。但社會秩序極為混亂,頑軍、土匪、會門各霸一方,危害百姓。鄆城日偽軍更是肆意橫行,當地人民痛苦不堪。

為了給鄆城人民除害,一一五師首長決定從殲滅盤踞在鄆城北部樊壩的劉玉勝團為突破口,打開抗日局面。3月3日黃昏至4日拂曉,六八六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楊勇指揮部隊經一夜戰斗,全殲劉玉勝團800余人,并重創前來增援的日寇。樊壩戰斗是我主力部隊進入魯西后的第一個勝仗,極大鼓舞了魯西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成為創建運西抗日根據地的奠基禮。

樊壩戰斗后,一一五師繼續東進,楊勇率六八六團一部、團教導隊和第三營;張國華、匡斌率師直特務連、擔架連,統稱東進支隊獨立第一團,留在魯西地區發動群眾,擴大部隊,創建魯西抗日根據地。7月,在部隊發展的基礎上,六八六團擴編為第一一五師獨立旅,楊勇任旅長兼政委,段君毅為副旅長。

再戰梁山 模范戰例受嘉獎

八路軍在運西的發展,引起日軍極大不安。7月底,日軍從津浦線抽調第三十二師團的一個大隊及偽軍共400余人,攜大炮3門,由少佐大隊長田敏江率領,從兗州經汶上至梁山進行“掃蕩”,企圖以炫耀武力來鎮壓運西的抗日運動。一一五師師部和直屬隊正駐守梁山地區的郝山頭村、孟家林和張坊一帶。陳光、羅榮桓決心殲滅這股孤軍。此戰全殲日偽軍400余人,擊斃日軍少佐大隊長以下300余人,俘日軍士兵24人,繳獲野炮2門、92步兵炮1門、擲彈筒2具、機槍15挺、步槍150余支、戰馬50匹,創下了我軍在裝備處于劣勢條件下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的模范戰例,受到八路軍總部嘉獎,被譽為“模范殲滅戰”。8月底,我軍再于梁山與日偽軍5000余人激戰一晝夜,粉碎了日偽軍的大“掃蕩”。

梁山戰斗的勝利,使運西群眾的抗日情緒空前高漲,僅梁山周圍和東平湖畔就有30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八路軍。8月下旬,魯西區軍政委員會在東平湖區小安山召開會議,貫徹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于開展游擊戰爭,鞏固和擴大平原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羅榮桓根據一一五師挺進山東以來的戰斗實踐,充分闡明創建平原根據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會議統一了認識,做出了創建平原根據地的決定。

梁山戰斗后,一一五師進入魯南。從此,楊勇同志率領一一五師獨立旅,在魯西區黨委領導下,領導魯西地區的人民武裝,堅持魯西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到1939年底,建立了14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成立了魯西北和泰西兩個行政委員會,楊勇同志兼任第一任魯西行政督察專員,初步統一了政權的領導,部分地區還實行了減租減息和民主選舉政權。

潘溪渡大捷

1940年冬,日寇在我百團大戰中遭到沉重打擊后,對我根據地的“蠶食”“封鎖”和“掃蕩”日益加劇。在此前后,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冀魯豫地區的頑固派也日趨囂張。12月間,日寇趁八路軍主力舉行反頑戰役的時機,對魯西、冀魯豫根據地多次進攻。駐鄆城的日偽軍,更是不斷襲擊抗日地方武裝,摧毀共產黨地方組織。

為了反擊日偽軍對我根據地的“蠶食”和“掃蕩”,魯西軍區根據一一五師部署,針對當前敵情,決定抽調主力部隊,打擊對運西根據地進攻最瘋狂的鄆城的敵人,同時開辟巨南地區,打通魯西與湖西的聯系。1941年1月7日,楊勇指揮一一五師教導三旅七團和魯西軍區二分區人民武裝,在鄆城潘溪渡以“圍點打援”戰術,誘伏全殲日軍一個中隊、偽軍一個大隊,擊斃日軍軍官軟原少佐以下9名、士兵150余名;擊斃偽軍30余名,俘100余名;焚毀敵汽車4部,繳獲九二步兵炮1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6挺、步騎槍190多支。我軍傷亡138名。這是八路軍繼梁山戰斗之后,在魯西平原上又一個全殲日軍的模范戰例。戰斗的勝利,大大鼓舞了邊區軍民堅持根據地斗爭的信心。特別是在這次戰斗中繳獲的九二步兵炮,在隨后的山東及豫北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946年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仿制這門大炮,研制成功我軍軍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蓋亮號”,在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潘溪渡戰役后,日寇由隴海、津浦、平漢三線,集中步、騎、炮兵7000余人,汽車300余輛,坦克、裝甲車20余輛,在1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濟寧、菏澤、臨清、大名分幾路出動,向我魯西中心地區進行報復“掃蕩”,在莘縣蘇村地區與我軍發生激烈戰斗。我軍在楊勇同志指揮下,與區黨委、行署機關一起,突破敵人的包圍,勝利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

1941年上半年,冀魯豫、魯西兩區對敵斗爭形勢更趨緊張。為了統一對敵斗爭力量,以利于長期堅持冀魯豫、魯西平原抗日游擊戰爭,經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批準,1941年7月1日,冀魯豫、魯西兩區黨委合并為新的冀魯豫區黨委。7月7日,合并后的冀魯豫軍區正式成立,兩區所屬主力部隊統一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

5 蘇魯豫支隊征戰湖西

蘇魯豫支隊是全面抗日戰爭時期黨在湖西地區所領導的最主要的抗日武裝,作戰勇猛頑強,屢次重創日本侵略軍,極大地鼓舞了湖西抗日軍民,在湖西黨史以及整個抗戰史上皆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8年10月,為貫徹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命令由山西西部的孝義開拔,經過10余天行軍到達山西東南部的長治縣馬莊一帶。在該地六八五團再次接到命令,將部隊的番號改為蘇魯豫支隊(共1700多人),由彭明治任支隊長、梁興初任副支隊長、吳文玉(吳法憲)任政委、王鳳鳴任政治部主任、田維揚任參謀長。蘇支所轄的一、二、三營改成一、二、三大隊。1938年12月27日,蘇魯豫支隊帶著朱德總司令、左權參謀長“廣泛開展蘇魯豫地區的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力量”的任務,抵達湖西的豐(縣)單(縣)邊八大莊一帶。從此,蘇魯豫支隊逐步開辟了蘇魯豫皖邊的抗日新局面。

首戰告捷 重創偽軍

支隊初到湖西,正值日偽勢力猖獗。偽軍金嘯虎、籍興科部進占沛北地區,王獻臣部進占豐縣第二、第三區。蘇支抵達湖西后,決定首先懲罰最猖狂的漢奸王獻臣。

1938年12月29日,蘇支分三路進攻王獻臣部。其中,彭明治率一大隊向崔莊、韓莊發起攻擊。一大隊隱蔽接敵,除掉敵人崗哨,突入崔莊、韓莊,迅速包圍偽軍駐守的各院落,喊話令敵投降,偽軍主力團團長馬世芬倉皇逃跑時被擊斃,其余敵人紛紛投降,僅2個小時,就將偽軍總部和其主力團殲滅。王獻臣身中3彈,狼狽逃回豐縣城。同時,二大隊以一個連和豐縣常備隊,在西支河將李保田團擊潰。在兩路進攻獲勝的有利形勢下,三大隊向汪樓的偽軍發起政治攻勢。偽團長答應投降,但又趁機逃跑。三大隊與當地群眾協力追擊,將偽團長等擊斃,俘偽軍一部。

這次戰斗共斃傷俘偽團長以下800多人,繳步槍1000多支、機槍30挺,偽軍4個團大部潰散。戰斗結束時,豐縣日軍300多人來援。我二大隊奮勇阻擊,斃傷日軍數十人,擊毀汽車一輛,繳輕機槍2挺、步槍30多支。討王戰斗勝利后,蘇支在湖西地區聲威大振,群眾稱頌為“天上掉下來的八路軍”,當地迅速掀起擁軍參軍熱潮,為創建湖西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乘勝追擊 壯大隊伍

稍事休整后,蘇支又揮戈東向,消滅了盤踞在沙河尖的王獻臣殘部,后轉向沛北,在安莊、二郎廟等地連戰皆捷,殲金嘯虎部偽軍1000多人,將其殘部趕至沛南,對盤踞在沛縣郝寨的偽軍籍興科部形成“兵臨城下”之勢。籍興科在外有我軍強大軍事壓力,內有何玉祥等主張起義的情況下,終于接受勸告,率2000余人起義,改編為蘇支獨立大隊。

1939年1月,蘇魯豫支隊奉命和湖西地方黨組織建立的山東縱隊挺進縱隊合編,蘇魯豫支隊除了原先的三個大隊外,將原挺進支隊改編為第四大隊。隨后,八路軍總部電令蕭縣地方武裝800余人劃入蘇魯豫支隊,編為第七大隊。

為鞏固和發展大好形勢,蘇支各大隊乘勝推進湖西工作,迅速將當地偽軍、維持會大部肅清,并掃除了一些反動地主武裝和土匪,開辟了更廣大的地區。蘇支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積極為群眾辦好事,被當地群眾譽為“自古以來也沒見過的好軍隊”。廣大青年爭相參軍,只三個月,蘇支就發展到5000多人。

粉碎日軍“掃蕩” 鞏固根據地

蘇支的發展,嚴重威脅到敵人控制的津浦、隴海兩大鐵路干線。

第一次反“掃蕩”。1939年3月,日軍糾集豐縣、魚臺偽軍4000多人,對豐縣、魚臺以東地區進行“掃蕩”。蘇支三大隊在谷亭鎮南同魚臺日軍600多人遭遇,三大隊以很小代價,取得斃傷敵200多人的勝利。在銅山馬城、周樓地區,二大隊同日軍山澤“掃蕩”大隊激戰一天,將敵打退,斃傷敵100余人。在豐縣西南至碭山一線,一大隊同日偽軍300多人激戰半日,斃傷偽軍70多人,毀敵坦克1輛,并乘勝奔襲了碭山和李莊火車站,又殲敵數十人。日軍對湖西的第一次“掃蕩”遂告失敗。在反“掃蕩”勝利影響下,國民黨單縣保安大隊和碭山地主武裝一部參加八路軍,編入蘇支三大隊。魚臺縣聶峨亭自衛團200多人,編入四大隊。蘇支主力和湖西地方武裝進一步壯大。1939年5月,在隴海路南活動的義勇隊第二總隊2000余人改編為蘇魯豫支隊游擊第七大隊,二總隊番號取消。

第二次反“掃蕩”。1939年5月底,日寇調集徐州、宿縣、靈璧等地日偽軍1萬余人,分7路對蘇支進行第二次“掃蕩”。6月1日,一大隊同宿縣來犯的敵軍激戰一天,殲敵500多人。三大隊打退徐州敵軍的數次進攻,斃傷敵100余人。二大隊依托貢山、馮山,頑強阻擊日偽2000多人的進犯,同敵反復沖殺,斃傷敵數百人。但各大隊傷亡重大,當晚利用夜幕擺脫敵人,向津浦路西轉移。蘇魯豫支隊各部在豫皖蘇邊作戰兩個多月,于1939年6月上旬相繼進入芒碭山區休整。八路軍一一五師代師長陳光來到支隊駐地山城集,指導總結經驗教訓。隨后對部隊進行了整編,支隊擴編為旅,大隊擴編為團。整編后,部隊實力大增,全支隊共有4個大隊(團)、8869人。其中,支隊長彭明治率支隊直屬隊、七大隊主力負責打通和新四軍彭雪楓支隊的聯系。第一大隊和第七大隊三營到蘇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打通同魯南的聯系。第四大隊堅守湖西根據地。

第三至第五次反“掃蕩”。1939年6月下旬,徐州日軍在金嘯虎部偽軍配合下,又在銅北、沛南發起第三次“掃蕩”。蘇支四大隊在銅北馬坡給敵迎頭痛擊,毀敵坦克、汽車數輛,斃傷敵百余名。月底,又在魚臺谷亭鎮、南陽鎮殲滅了與日軍勾結的國民黨縣長朱啟森部。爾后又平息了金鄉、魚臺、濟寧、嘉祥、巨野五縣聯防“桿子會”的暴亂,建立起魚臺縣抗日民主政府和湖邊抗日司令部,發展地方抗日武裝1000多人。7月,蘇支又分兵向更廣闊的地區發展。同時,在菏澤、定陶、成武、金鄉、巨野五縣結合部建立五縣邊工委和五縣邊總動員委員會,初步開辟了巨南地區的工作。8月,四大隊挺進南陽湖東,打開鄒縣郭里集反動地主的石圍子,幫助當地建黨建政,組建了鄒縣獨立營。9月1日,鄒縣和滕縣日偽軍2000多人,向四大隊駐地郭里集、南陽集一帶“掃蕩”。四大隊依托有利地形,擊退敵軍數次進攻,斃傷敵200多人,粉碎了敵人的第四次“掃蕩”,使湖西同湖東連成一片。12月8日,豐縣、沛縣、魚臺日偽軍又向蘇支駐地谷亭鎮“掃蕩”。彭明治指揮二、三大隊在王莊、二郎廟、宗莊與敵激戰一晝夜,斃傷敵200多人,粉碎了敵人的第五次“掃蕩”,穩定了湖西中心區局勢。

撥亂反正 薪火相傳

1939年8月,留在湖西地區的蘇魯豫支隊四大隊因發生嚴重的“肅托”事件,錯殺了許多中共優秀干部。9月,蘇魯豫支隊所轄大隊改稱第一(原第一大隊)、第二(原第四大隊)、第三大隊(原第七大隊)。11月,羅榮桓、郭洪濤(山東分局書記)、張經武(山東縱隊指揮)兼程赴湖西,立即采取緊急措施,無條件釋放被捕干部,各回原崗位恢復工作。改組中共蘇魯豫區黨委,將王須仁、王鳳鳴交一一五師保衛部查處(后王須仁畏罪自殺,王鳳鳴逃跑當了漢奸)。12月,根據一一五師的戰略計劃和部署,第一大隊配合新四軍開展蘇皖邊區工作,第二大隊進入魯南抱犢崮山區,第三大隊堅守湖西。

1940年4月,第二大隊擴編為東進支隊。轄第一、第二兩個大隊。1940年底,該部編為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旅部和十三團由原第二大隊編成,后發展成為解放軍三十八軍一一二師師部及其三三五團。

1940年6月,為配合江南新四軍渡江行動,蘇魯豫支隊第三大隊及支隊警衛營離開湖西,南下華中地區,湖西地區防務由第三四三旅黃河支隊接替。1940年8月,蘇魯豫支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10月,一一五師整編,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奉命編為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抗日戰爭勝利后,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挺進東北,先后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十六師、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一二七師,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蘇魯豫支隊東進1年多,共進行大小戰斗70余次,殲敵(含斃、傷、俘)日軍1400人、偽軍1.5萬人,繳獲槍支2200余支、機槍60余挺、火炮10余門、馬匹200余匹,擊毀汽車50輛、坦克5輛,燒毀火車兩列,攻克日偽據點20余處。部隊發展至近萬人,黨組織和群眾團體蓬勃發展,1939年8月,全區黨員發展至約1萬人,各類抗日群眾團體達17萬人,各縣普遍建立抗日自衛團。同時,在隴海路南北先后建立魚臺、沛滕邊、銅北、虞城、夏邑、永城等6個抗日民主政府。至此,湖西抗日根據地初具雛形,成為連接華北與華中的重要戰略支點,為后續抗戰和解放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6 朱程、袁復榮喋血魯西南

在魯西南的版圖上,“復程縣”這一僅存續11年的地名(1945—1956年),承載著一段血色記憶。1945年9月,為紀念在反“掃蕩”中殉國的兩位英雄——魯西南專署專員袁復榮與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朱程,中共魯西南地委取二人姓名中的“復”與“程”,將曹縣、曹南縣東部合并命名為“復程縣”(今曹縣東南、單縣西南一帶)。這片土地成為他們生命的永恒坐標,也譜寫著一段百人死戰、山河同悲的壯烈史詩。

從書生到烽火脊梁

(一)棄文從戎的“鐵軍將才”

朱程,1910年生于浙江平陽礬山鎮,11歲入讀廈門集美中學,后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1934年留學日本,期間翻譯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著作,并加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農工黨前身)。1937年5月,朱程未待畢業(只差兩個月)提前回國,奔赴抗日前線山西太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張蔭梧建立河北民軍。朱程先后任河北民軍第十、第十一大隊大隊長,第十一、第四團團長。

1939年7月,朱程在全團紀念“七七”抗戰兩周年大會上揭露張蔭梧假抗日、真反共的罪行,并通電全國,宣布脫離河北民軍。7月中旬,朱程致函八路軍總部,匯報部隊脫頑經過。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聯名回信,表示慰問,并作了切實的指示。8月,根據第十八集團軍總部命令,將河北民軍第四團改編為華北抗日民軍,朱程任司令員。9月,經朱德等同志介紹,朱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3月至1943年5月的3年里,華北抗日民軍粉碎了敵人的百余次掃蕩,開辟了以內黃、曹縣為中心的沙區抗日根據地。1943年6月,朱程調任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奉命由山東曹縣以西,進入曹縣東南日偽頑控制區活動,開辟新區。

(二)毀家紓難的“袁二哥”

袁復榮,1909年生于曹縣,小學畢業后,先后在洛陽、濟南上中學。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共青團濟南市委委員、濟南讀書會負責人等職。“九一八”事變后,組織學生游行示威,1932年3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1936年春出獄后回到曹縣,以教書為掩護,從事地下活動,組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曹縣地方組織。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任中共曹縣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書記。

1938年夏,袁復榮深入到曹縣西北韓集、劉崗一帶,發展農村黨員,建立基層支部,成立農民救國會等,袁復榮平易近人,沒有知識分子的架子,很快就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他排行老二,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袁二哥。1939年春,中共曹縣縣委的工作擴展到曹縣東南部。袁復榮親自主持青年訓練班,培訓抗日青年和知識分子,發動青年參軍,擴充八路軍主力部隊,創建曹縣縣委自己的武裝——八路軍冀魯豫支隊青年挺進大隊。1939年7月1日,中共魯西南地委建立,袁復榮任地委宣傳部部長,協助地委書記,帶領群眾開展反“掃蕩”斗爭,平息反動會道門暴動,粉碎國民黨頑固勢力的圍攻。1942年6月,袁復榮任魯西南專署專員,領導群眾積極開展減租減息等斗爭,為搞好根據地的各項事業日夜操勞,嘔心瀝血。

為了重新開辟曹縣東南地區的工作,1943年秋天,建立了曹縣和成曹兩個縣的抗日政權。不久,敵人瘋狂進行秋季大“掃蕩”,袁復榮和華北民軍司令員兼冀魯豫軍區五分區司令員朱程一起,率部離開曹縣西北根據地,轉移到曹縣城西南王廠村黃河故道一線。

斷后阻敵 陷入重圍

1943年9月21日,日軍調集第三十二師團、第三十五師團、第五十九師團和騎兵第四旅各一部和大批偽軍共11000余人,裝備汽車271輛、坦克9輛、飛機3架,由新鄉、開封、商丘、濟寧等地出動,在當地日偽軍的配合下,分10路向湖西、魯西南地區進行殘酷的秋季大“掃蕩”。

為粉碎敵人的“鐵壁合圍”,冀魯豫軍區與魯西南地委迅速部署反“掃蕩”斗爭,采取“化整為零、靈活出擊”的戰術。軍分區司令員朱程、專署專員袁復榮率領民一團、二十團、騎兵連及專署機關,轉戰成武、曹縣、虞城一帶,主動吸引敵軍主力,減輕湖西地區壓力。

9月23日,朱程、袁復榮將指揮部駐扎在曹縣城西南20余里的王廠村。此地北臨黃河故道北岸,西、南依傍舊黃河大堤,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是一處理想的臨時指揮據點。

為牽制“掃蕩”湖西之敵,9月26日,朱程派遣曹縣武委會主任鄭美臣、基干大隊副政委孫亮亭率部向曹縣東南方向挺進。部隊于當晚進駐青堌集以南的鄭莊、耿莊和尚莊一帶。次日清晨,發現日軍騎兵向東游動,鄭美臣、孫亮亭立即組織部隊在大堤一線設防,并火速派出騎兵連返回王廠報告敵情。

9月28日上午7時,朱程、袁復榮率部在王廠村西北約1公里的太行堤下集結,準備轉移。此時,日軍騎兵已從正東偏北4公里處快速迂回,切斷我軍西北退路。東、南、北三面敵軍迅速合圍,數倍于我軍的日軍以猛烈炮火轟擊集結地。在突如其來的炮擊中,民一團團長桑玉山、團部黨總支書記何楚雄等同志當場犧牲。部隊陷入被動,突圍刻不容緩。

許多指戰員懇請朱程、袁復榮先行突圍,卻被二人堅決拒絕。他們沉著指揮部隊突圍,經過激戰,駐扎在高堤圈的二十一團全部、民一團大部成功突圍。然而,朱程、袁復榮、團政委魏明倫及軍分區指揮所、專署機關、騎兵連和部分戰士百余人,仍被敵重重包圍。為便于徒步作戰,保全戰馬,朱程當機立斷,命令騎兵連排長帶領三排人員及一、二排馬匹向魏灣方向突圍,留下一、二排戰士徒步作戰。

搶占土圍子 誓死不降

朱程、袁復榮決定搶占王廠村固守,但當部隊逼近村邊時,發現敵人已搶先占領村內制高點,并以機槍封鎖通道。隨即,部隊向王廠村西南的鄭莊村轉移,途中再遭敵火力阻擊。危急時刻,朱程下令搶占鄭莊村西南的一處土墻圍子。圍子長約30米,寬20米,土墻一人多高,院內有牛車棚和敞門灰房,堆滿雜物柴草。外圍有水溝,北側50米處為淺水塘,地形開闊,利于防守。進占后,朱程立即進行戰斗動員與部署:騎兵連政委王仲儒和副連長率兩個排堅守東南至西南圍墻;民一團作戰參謀劉波、指導員劉旋指揮40余名戰士及勤雜人員防守東至西北方向。魏明倫政委帶領全體指戰員莊嚴宣誓:“誓死堅守陣地到黃昏,誓死不當俘虜,為抗日流下最后一滴血!”戰士們用雙手和刺刀挖出簡易工事,在土墻上掏開槍眼,決心堅守到天黑,伺機突圍。

8點半左右,敵軍已占領周圍六七華里內的村莊與北面大堤,對我形成層層包圍。進占鄭莊村的日軍在輕重機槍掩護下,向我北面和東南陣地發起進攻。第一次沖擊約30人,我騎兵連二排以四、五班正面抗擊,六班為預備隊。當敵軍貓腰逼近時,我軍機槍、步槍齊發,沖在最前的10余人當場倒下,敵軍第一次進攻被擊退。不久,敵軍發起第二次進攻,仍被我軍火力粉碎,但我騎兵連四、五班傷亡近10人。剩余戰士合并為一班,退居二線,由六班接替主防線。

11時左右,敵軍發動第三次進攻。東南方向百余人組成突擊隊,在少尉長繩、伍長岡部率領下嚎叫沖鋒,并向院內投擲手榴彈。我軍以步槍、輕機槍密集火力迎擊,并投擲集束手榴彈,沖到土墻外的敵人有10余人被擊斃。敵后續兵力連續沖擊,10余人爬上正東與東南土墻,向院內突入。戰士們用刺刀將敵人捅下墻頭,墻外敵軍在我軍火力壓制下無法前進。此戰,敵少尉長繩、伍長岡部被擊斃,墻外橫尸30余具,我方亦傷亡20余人,朱程司令員胸部中彈,身負重傷。

12時后,我軍正調整部署,敵人突然施放兩次催淚性毒瓦斯。戰士們一時驚慌,魏明倫政委高聲喊道:“同志們,不要慌!背風站,濕毛巾捂住鼻子!”雖有少數人中毒昏倒,但士氣未垮。

下午1時,日軍發起第四次猛攻,三面火力齊發,戰斗空前激烈。魏政委再次高呼:“堅決拼到底,為八路軍爭光,為犧牲的同志報仇!”許多負傷戰士重新拿起武器,堅守崗位。10余名日軍突上土墻并沖入院內,東北方向亦有敵突破。騎兵連副連長指揮前沿阻擊,政委王仲儒率三、五班展開白刃戰。戰士們刺刀拼彎用槍托砸,二班副班長一人刺死兩名敵人。一名戰士在刺中敵人心窩的同時,自己也身負重傷。突入之敵終被全殲,但我方魏明倫政委、騎兵連副連長壯烈犧牲,劉波參謀重傷,僅剩30余人。

朱程強忍劇痛,清點人數,重新編組四個戰斗班,號召大家:“堅持到黃昏,準備突圍!”全體人員高呼:“決不給八路軍丟臉!一定要為犧牲的同志報仇!”

血染黃昏 英魂永存

下午3時至4時,戰場突然沉寂。正當我軍稍作喘息之際,4時許,日軍突然炮擊,輕重火器同時開火,四面發起總攻。南面土墻被炸塌,院內戰士傷亡慘重。最終戰士們的子彈打盡,敵人狂叫著沖進院內。朱、袁首長命令砸毀電臺、摔壞機槍,和敵人扭打在一起……

夕陽為之垂淚,大地為之悲歌。朱程司令員、袁復榮專員等100余名抗戰將士,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用鮮血染紅了太行堤畔的沃土。

1943年12月,冀魯豫軍區在曹西北五分區駐地召開追悼會,沉痛悼念為反擊日寇掃蕩而壯烈殉國的朱程、袁復榮等死難烈士。區黨委、邊區行署、軍區及各群眾團體紛紛敬獻挽聯。《戰友報》出版專刊,楊得志司令員、蘇振華政委等首長撰文悼念。軍區全體指戰員在祭詞中誓言:“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將堅持最艱苦的一段路程,堅持到即將來臨的最后勝利,把日本法西斯的死亡,當作給你們的大祭禮。”

八十年風雨如磐,黃河故道依舊蜿蜒流淌,太行堤畔的秋風年年吹拂著這片曾被熱血浸透的土地。“復程縣”雖已消失在地圖上,但朱程、袁復榮和百余名烈士用生命書寫的忠誠與壯烈,永遠銘刻在魯西南大地上。               (菏澤市檔案館供稿)

責任編輯: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